fang4.me

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朱自清《歐遊襍記》

🗓️


1931年8月,朱自清赴倫敦進修英國文學和語言學,後遍訪歐陸,次年7月方返。回國后,把見聞發陸續發表在《中學生》雜誌上,後集結成書,便有了《歐遊襍記》和《倫敦遊記》。

這趟壯遊從威尼斯(Venice)開始寫起,經過佛羅倫斯(Florence,今大陸譯為「佛羅倫薩」)、羅馬(Rome)、滂卑故城(Pompei,今譯「龐貝」),在意大利轉了一圈后,越過阿爾卑斯前往瑞士。盧參(Lucerne)、立嘰山(Rigi)、交湖(Interlaken)、少婦峰(今譯少女峰)、司皮也茲(今譯施皮茲,Spiez)、日內瓦(Geneva),小小的瑞士幾乎被逛了個遍。接著跳站去了荷蘭,遊覽了羅特丹(今譯鹿特丹,Rotterdam)、海牙、亞姆斯特丹(今譯阿姆斯特丹,Amersterdam)等。再折回德國,拜訪了柏林、德瑞斯登(今譯德勒斯頓,Dresden),接著從馬恩斯(今譯美因茨,Mayence, Mains)到哥龍(今譯「科隆」,Cologne),在中萊茵河上暢遊了一番。最後,去到巴黎,在法國結束了旅行。

書裡寫的地方,十之七八我都沒有去過;去過的那幾個,去的時候懵懂無知,就像八戒囫圇人參果一般,沒留下多少回味,所以讀來不怎麼覺得親切,也難引起共鳴。

這幾篇遊記的寫法與朱自清的成名作《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大為不同,老老實實地描摹景物,介紹掌故;而寫景描景物本就是其散文的擅長,讀起來仿佛身臨其境。——假如放在當今,這遊記像是那種百科全書式的旅遊指南,描寫的很細緻,來龍去脈、歷史掌故也花了功夫整理出來,哪怕你沒去過他筆下的地方,只要你記性好,背下來跟人忽悠,絕聽不出半點破綻,聽者還一定會拜服於你的博學與見識。

今天的人,對旅遊與遊記的判斷,已經有了更多的維度,朱自清的這些散文遊記未必合乎所有人的胃口,但是要知道,即便到了2018年,估算出過國的人數占中國大陸總人口的比例不過在5-7%之間,其中還有差不多1/3屬於港澳「奶粉黨」,遠在20世紀30年代,見識過世界的國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朱自清的這種寫法自有他的道理。

這種遊記可以稱為「看山是山」型,相對應的則有「看山不是山」型,比如陳丹青的《無知的遊歷》。其極少著墨於風景與遊歷本身,而是散漫地與自己的心靈展開對話,或者說「發思古之幽情」,讀來另有一番風味。就我個人而已,會更喜歡後者一些。

在朱自清的這幾篇遊記中,作者就像一位攝影師,拍了很美的景,卻很少拍人,更少把自己拍進去,偶爾自己「出鏡」的幾次,比如評價法國式花園如北平的哈趴狗,對荷蘭派畫家的評價等等,就像平靜的湖面上突起波瀾,反而更見生動。同樣的道理,書末附錄了幾篇通訊,是朱自清乘火車去往英國途中,給葉聖陶寫的信,一封講他在哈爾濱的經歷,另一篇講西伯利亞鐵路上的見聞,讀來有趣極了。在我看來,甚至喧賓奪主,比正文更討我的歡喜。

文章的喜好見仁見智,不必多談。這幾篇遊記裡另有引起我注意的地方,請容我講一講。

首先我們看看朱自清旅歐前後,世界發生過什麼事情——

  • 1931年,國民黨對紅軍發動第一、二次「圍剿」;「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佔領東北;國際上則爆發了全球性經濟危機(Great Depression)。
  • 1932年,中日淞滬會戰爆發;偽「滿洲國」成立;國際上美國洛杉磯舉辦了奧運會;英國取締印度國大黨,甘地入獄;德國納粹黨贏得國會選舉。
  • 1933年,日軍攻入山海關;中日簽訂《塘沽協定》;四川茂縣發生7.5級大地震;國際上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洛杉磯發生大地震;希特勒當選總理,建立法西斯政權。

事繁不及備載,但光看這幾條事實,足以看出上世紀30年代之初(之末更甚,此不表),整個世界都很不太平。——這是宏觀歷史的敘事角度,但若論個體體驗,在朱自清的旅行見聞中——無論是其自身的感受,抑或是所觀察到的人、事——我感受不到任何緊張的氣氛,相反,南歐人平靜地生活,指望著靠觀光客討生活的商販照舊做著不溫不火的小生意,北邊的荷蘭與德國則一派欣欣向榮,荷蘭人新式的建築讓人目不暇接,在德國興起了運動的風尚,甚至社會上還有餘暇來爭論「自然運動(即裸體運動)」……

就像1913年,看看維也納、巴黎街頭的那些「浪蕩子」們,誰也不會想到第二年會發生如此悲慘的事情。當今中美勢同水火,可大家一樣「馬照跑、舞照跳」……

這種宏觀歷史與個人體驗的反差,通過朱自清的遊記,還有其他無數的日記、筆記、傳記甚至照片,被無意地記下來,留給八十多年后的我們,引起一陣喟歎。——恐怕朱先生做夢也想不到他費心構思的遊記還有這個功用吧。

是為記。

朱自清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