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天還沒有結束,但我想應該可以為我的印度之行做一個結尾了。
此刻我正在孟買半島西邊,Mahim海灣公園的石階上,吹印度洋的風,聽阿拉伯海的濤,隔三差五地抓住爬到身上的螞蟻,最後一次看熱熱鬧鬧的印度人。在晚上上飛機前,我想應該不會再發生什麼事了。
今天早上起來,我不再想去象島了。聽說在Dadar有一個比較大的當地人的市場,我便去了,順便把剩下的盧比花完(真是感謝我糙到家的理財規劃能力,之前用擔心錢用完了,最後總擔心錢用不完-_-||)。之後順著就走到了這座海灘。
其實很難說這是一片沙灘還是垃圾場,呵呵,不過這並不影響興高採烈的印度人在這裏嬉鬧玩耍。一如既往。
印度有印度的生活方式,我們有我們的,我們可以看到聽到感受到明顯不同的差異,但真的很難說誰就一定比誰更好。我很反感西方人總用他們的尺子來衡量中國的過去現在甚至未來,更反感我們自己也無條件地接受外來的標準,以至於把我們自己弄得洋不洋土不土,不倫不類。所以,我自始至終都希望避免用我的價值體系去評判印度,正如我在出發前說得那樣,要「虛」掉一顆心。很慶幸的是,我自覺沒有辜負自己。
帶去的問題我沒有找到答案,當然也不可能找得到。按照所謂「現代」標準來衡量,印度很多東西幾乎一無是處,可這並不妨礙他們怡然自得,似乎,印度人什麼都不在乎——至少並不在乎你我所在乎的那些,那麽,什麼才是他們在乎的呢?
而且不光印度自身與外部世界非常不同,即使印度內部,也有鮮明的區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語言,那自然有不同的文化、還有不同的宗教……但顯然也有很多分享的特質,除了他們的政府,那些共同的是什麼?
……既然印度並不著急等我的回饋,那請容許我再想想吧。
至此,我一共去過四座印度城鎮:Ahmedabad,Panaji(Goa),Pune以及Mumbai。如前述,即使這幾個地方在遼闊的印度版圖上是屬於很臨近的點,但他們仍表現了足夠的互相差異和各自特點。如果和「地域性」逐漸消失的中國比較,這一點上我非常羨慕印度。
Ahmedabad是我的第一站,也是我印象最深和最喜歡的印度城市。那座城市其實非常大,也有繁榮經濟,據說有很多生意人往來穿梭於這座城市,但我總覺得她很奇特又道不出所以然。想了幾天,或許是因為那城市比通常意義上的大城市少些東西吧,比如汽車。沒錯,汽車很少,尤其是老城區,道路上基本只是兩輪或三輪的摩托車,再有就是行人,汽車是絕少看到的。而且那裏(同樣尤其是老城區)幾乎沒有交通燈,或者即使有也用處不大。
我不是想諷刺,也不認為印度是沒有秩序的地方——只不過是他們有自己的秩序而已——我只是想指出我看到的不同。
如果一定要按照某種所謂的標準,印度其實也是很講秩序的,或許還強於中國。比如排隊,印度公共汽車的擁擠有可能不下火車,但在起點站,人們一定會排隊,即使不打算坐座位的人也會另排一隊,等座位坐完才上去(中途站不常排隊,我理解是因為那時候能上車就不錯了,排不排隊影響不大。不過即使擁擠,中途站上車也常是有秩序的。)火車可能特別一點,因為火車太擠了,但如果標明了是女性車廂,或者不屬於你車票等級的車廂,任憑這邊如何擁擠,他們一般是不會「混」上那裏去的。又比如在火車站買票,在廟堂拜佛,在街邊買飲料,他們都會在需要的時候排隊。我想重申的是,印度並不是一個沒有秩序的地方,只是他們的秩序可能多數時候與我們理解的不同。
總的來說,Ahmedabad是一個非常粗曠的城市,充滿了足夠的活力和生活氣息。而古吉拉特人的熱情和樂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濱小城Panaji是一個小巧玲瓏的地方,整個建設思路無不是以西方思維為底,而且整潔乾淨,也難怪白人喜歡這裏。我不想評價,但忍不住想說,這裏真是「不印度」。
Pune是介於兩者之間,有接近Ahmedabad的規模,汽車數量應該達到了一個城市的正常標準,而且交通燈是存在且基本起作用的。但她又有類似Panaji那樣的公園、空地、遊戲場之類的公共休閒設施活活動空間——一點西方城市的設計思路。Pune如同一個正常城市一般喧鬧,但近在咫尺中卻又「藏」有可以讓人完全放鬆的靜謐。這一點讓我印象很深。
孟買就是一個都市,印度味仍在,但反而不那麽典型。比如別的地方(包括非孟買中心區域)都是用Tutu作出租車,而孟買市中心是用古典的汽車(有點像曾經的上海牌汽車,但尺寸小得多)作為出租車的。一些北印度人跟我說孟買人不熱情不愛管閑事(幫助人),可我的實際感覺是,他們的熱情和友好不下於任何一個別的我去過的城市。
~~~我也不知道為啥要在這裏分一下~~~
如果有一些中國人在印度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高人一等,那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國家比印度強大;如果有人深謀遠慮地表示了擔憂,那可能是因為他擔心有一天印度會強大過中國。其實,我真的不願意看到我們陷入西方思維的桎梏之中,就像美國才會擔心中國有一天超越自己,其實誰比誰強未必是最重要的,因為若非唯一則必有前後,而且在足夠長的時間緯度上強弱並非永遠不變,所以,或許更重要的是強者或者弱者會怎樣思考,應該做些什麽。
~~~我知道了,因為上面這段太突兀了~~~
這是一趟沒有準備的旅行,收穫來的自然全是意外之喜。印度的慢火車在第一天給了我一個下馬威,也讓我可以皮膚貼皮膚地體驗印度普通人的慢生活;在Ahmedabad,我有了在印度的第一次奇遇,邂逅並參與了一場小型婚禮,見識了穆斯林的友善,還認識了一對為婚姻自由而奮鬥的愛人;在Goa,我分享了印度人在海灘的歡暢,也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印度城市;在Pune,我在山崗上的神廟受到款待,也在無意中瞥見「神跡」,還有不可名狀的靜謐;在Mumbai,如同在任何一個都市中一樣我死命掙紮在城市生活中,卻也在電影院裡和群眾一起分享那我聽不懂的電影所帶來的歡樂。
還有一件讓我高興的事,除了Goa和Mumbai,我的旅途中從來沒有見過一枚白人遊客。
我此刻仍清晰地記得我在經歷第一天後的失望甚至絕望,直到後來我愈來愈適應印度開始享受我的旅行,我也仍有痛苦的時刻,也有倦怠的時刻,而多虧了你們的支持和鼓勁。謝謝「陪」我一起旅行和分享的朋友。
套用我曾最喜歡的旅行節目『冒險王』的結束語,我想說,我將永遠無法忘記這次旅程,我所有體驗到的辛苦最終都換來了甜蜜的回憶,所有我見識到的不同的生活都將繼續豐富我的世界,而所有我所仍未理解的一切,將繼續保持住我的好奇心。我欽佩印度人如同螻蟻一般的生生不息以及無限的生命韌性;我更感激在旅途中所有我接受到的微笑、問候、握手、祝福、幫助甚至施舍……印度人的熱情與友善我將永遠放在心裡。
Dhanyawad,謝謝妳,印度。
雙手合什。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