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紀行 D40 集安市 0km

我終於見到了郭沫若想見卻沒見成的好太王碑的實物(按:郭沫若題寫了「集安縣博物館」的館名,本地似引以為榮;58年郭寫了一首「詩」:「未能遠上到輯安,好太王碑無恙否?」推知郭未見過真碑。),但我敢打賭,至少九成的遊客到了這裡只會覺得從未見過如此巨大的石碑,上面依稀有漢字,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這裡除了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夏鼐題寫的「好太王碑」匾額,就只有一個極其簡略的介紹,關於碑的年代、性質、材質、尺寸、碑文的主題、意義等,看完跟沒看差不多。我猜在集安博物館應該有更詳細、專業的介紹,但因為最近閉館無從證實。作為集安最最重要的一件文物,比那些陵墓、城牆什麼的更有考古價值,我只能說展示得太敷衍了。好太王碑的價值不在於其是否是世界上最大的有字石碑,而在於碑文內容,這是高句麗現存最豐富的第一手資料,還是自述;即便其內容未完整解讀,雖然解讀有爭議(按:主要爭議為4世紀末日本勢力在朝鮮半島扮演的角色),但也該向遊客簡要說明一下內容才好,不然豈不是讓人白來一趟。

有意思的是,高句麗是扶餘王子朱蒙(주몽,亦稱鄒牟等)受到排擠後自主創業所立,扶餘人大概從濊貊人來,濊貊人應該有自己的語言(或無文字);好太王碑上1775個字全是漢文,書寫方式和文法也是中文,不清楚高句麗是完全接受了漢族文化,抑或是雙語並行只在重要和正式場合用漢字(如今之日本)。立此碑時中國處於東晉,淝水之戰之後,若以《世說新語》作為參照,我覺得碑文的表述方式與當時中原的用語習慣有明顯區別。——只是感覺,沒有依據。

好太王碑之外,還有陵墓值得看。其實鴨綠江河谷有大量的高句麗古墓,據說數量上萬,規格最高的是好太王陵,但破壞嚴重,保存得最好的是「長壽王陵」——門票上和現場標識都這麼叫,但當地人都叫它「將軍陵」,地圖上也標「將軍墳」,我好奇查了一下,長壽王開創了高句麗的全盛時期,且遷都至平壤,他薨後難道又葬回輯安嗎?我很懷疑,我疑心那墳確實是將軍墳。

將軍墳是階壇積石結構,說人話就是看起來像金字塔,故美稱為「東方金字塔」。一眼看上去確實像美洲的金字塔、東南亞的金字塔(浮屠),也可以聯想到北非的金字塔——我猜它們並沒有文化上的關聯,只因壘石頭是人類在哪裡都可以自然發明的,就像美洲之外的人都發明了輪子一樣,是必然的「巧合」。但是,華夏文化中似乎沒有壘金字塔形陵墓的例子,有人說秦皇陵的封土下面也是金字塔結構,但畢竟沒人見過。

從破損的陵墓所用的石塊上可以看到石頭上鑿有坎,上層石塊放在坎內,剛好可以形成一個「卡扣」,可更好地固定;槨室上的蓋頂石底部外圈也鑿開一個口字形槽,保證雨水流不進墓室;據稱槨室內原有壁畫或紋章,今不可見,我只見到一張照片,畫風超級飄逸簡潔,真是有點「魏晉風流」。在階壇式的石墓外,還有基壇積石式的陵墓——比階壇簡易——和普通的封土式陵墓——即我們熟悉的土墳包,說明高句麗的墓葬制式繁多,可能跟階層等級或時代偏好有關。

陵墓之外還有丸都山城可看——現在還剩部分石壘城牆、石壘瞭望台、宮殿地面遺跡和一口井,這座城的很多畫面都需要腦補,但它依山傍水,風水風景俱佳。丸都山城原叫「尉那岩城」,是高句麗首都「國內城」——在今集安市中心區域——的衛城。中國史書記載高句麗築丸都山城正是迫於遼東公孫度(中國三國時的地方勢力)的軍事壓力,而丸都山城首次被毀,即毀於三國名將毌丘儉之手(A.D. 244-245),毌丘儉大破高句麗後還在輯安留下一塊記功碑,1904年才被發現,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今天在集安市街邊菜市場見一舊書攤,發現了一本80年代編的《集安文物志》,我拿起來讀,老闆攛掇我收了它,報價50,應可砍價,但這本書很厚,我想想我的行李包還是放棄了。現在覺得有點可惜。

以上。

【是日花費】

飲食:39

住宿:158

交通:30

門票:6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