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
在藏語中,「藏」有純潔、清澈、滿盈之意,後用以指稱「藏曲(雅魯藏布江)」,再引申以指代藏曲所發源的日喀則地區,亦稱「後藏」;與此相對,拉薩地區稱「衛」,亦稱「前藏」,兩者合稱「衛藏」或「烏思藏」。「衛」與滿文的「西方」讀音相近,在康熙朝的漢文文獻中開始以「西藏」指代整個藏區,包括衛、藏、東北部的「安多」、東南的「康」,以及西邊的「阿里」。
博巴
藏族人自稱「博巴」,根據地區可再細分,比如康區藏族稱「康巴」。據此,唐代中原政權將藏區的政權稱為「吐蕃」,其中「蕃」在藏文中與「博」同字,「吐」意為「高處」或「大」「崇高」,吐蕃可譯為「住在高處的藏人」(當然,學界對此有不同觀點,今略)。蒙語與滿語則將吐蕃稱為「土伯特」「圖波特」,英文也由此以Tibet稱之。
林廓
每天上午從酒店出發,沿金珠東路東行,往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方向,總有絡繹不絕的博巴迎面而來。起初我以為是大型活動剛剛散場,直到第三天我才想明白他們在轉經。在拉薩有好幾條轉經路:在大昭寺內部的轉經路稱「囊廓」,圍繞大昭寺外圍的稱「帕廓」,把布達拉宮、藥王山、大小昭寺都包括進來的轉經路稱「林廓」,單單圍繞布達拉宮的那條稱「孜廓」。每天上午我遇到的,其實是沿著林廓轉經禮佛的博巴。
帕廓街
即便下雪,地面濕漉漉的,磕長頭的人絡繹不絕,比我曾在夏天看到的人還要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冬季農閒。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大約兩歲的孩子,還懵懵懂懂的,卻由母親帶著一起磕長頭。(按:官方漢文稱此街為八廓街,但唯色在她的書中堅持用帕廓街,今從之。)
公主柳
大昭寺前原有一株柳樹,據傳是文成公主手植。西藏本無柳樹,柳樹隨其他很多物品由文成公主帶入,博巴受公主的甘棠之惠,極尊敬公主,大昭寺前的這株柳樹為證。2014年我初訪拉薩時來看,只有一株未長成的瘦弱的柳樹,想必是原株已死,後來補種。這次再去看,原址已變成一幢房子,那株柳樹連一點痕跡也找不到了。
大昭寺
人所共知大昭寺是松贊乾布為尼泊爾尺尊公主(亦譯赤尊公主)所建,供奉公主從尼泊爾帶來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佛像,但唐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後,把由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佛像由小昭寺移入了大昭寺。現代有學者考證尺尊公主的故事是虛構的,但釋迦牟尼佛像卻是千真萬確的。
囊廓
農曆大年初一(或與博巴無關),無數的博巴帶著酥油(燈油)、哈達和零鈔湧入大昭寺,沿囊廓轉經朝佛,寺內摩肩接踵,甚至有家長把小孩子扛在脖子上以免擠丟,寺外博巴們沿著帕廓街排隊,隊尾擺到了駐藏大臣官署那裡,或逾兩百米長。轉經隊伍推推搡搡卻安安靜靜,在喃喃的誦經聲中緩緩挪動。不分男女老幼,排在後面的人常對前面的人「動手動腳」,或推腰或蹭屁股,前後卻都習以為常,毫不以為意。挪到釋迦牟尼佛像前時,只見盛酥油的保溫瓶和揉成一團的哈達在密密麻麻的人頭上空傳動,大家爭相把自己供品奉至佛前。
布達拉宮
布達拉遠望像是堡壘,窗戶小小的,加之益西諾布(博巴對某不可言說的達賴喇嘛之敬稱)在書中寫道:「布達拉宮雖然很美,但並不是理想居所。……室內寒冷,燈火不足,我懷疑從達賴五世圓寂後,那裡是否有人碰過。裡頭所有的東西都是古老的,陳舊的;四片牆上掛的簾子後面積著數百年的陳灰。」他還說:「一到冬季,我的活動範圍就被局限在布達拉宮內的一個房間裡;從早到晚,就只待在那裡;這樣持續大約五個月的時間。遵照傳統的要求,我必須要『避靜』,並且把時間花在背誦陀羅尼上面。我那間房間很陰暗、很冷,而且老鼠成群!房間裡還有一股惡臭。」所以我想當然地認為布達拉是一個建在高處的「洞穴」,但真的參觀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其基於天井的通風和採光設計,很妙。另外,據講解員說,此處現在僅有75位喇嘛,那意味著布達拉已完全喪失了宗教功能。
黑色
絕大多數博巴穿的都是黑色,或是類似黑色的深色服裝,不論是穿傳統藏袍的還是穿現代衣服的。賣衣服的商店也是一團黑色,遠遠一看還以為店裡沒開燈。偶爾有一些亮色的衣服,多半是穿在年輕人的身上。
聖山
在拉薩路邊邂逅了一家讓人驚喜的店,叫「聖山」,它是一個原創的時尚戶外服飾品牌,英文名叫HIMA ĀLAYA。一進店就被它的原創設計攫住了注意力,它的設計語言既新潮又國際化,但原本的藏族服飾特色同樣清晰可辨。它的店內設計、宣傳和marketing做得同樣洋氣,我以為它開在東京、紐約或上海或許更合適(價格亦然)。不知道致力於將漢族傳統服飾現代化的品牌有沒有如此驚艷的?
色拉寺
在旅遊宣傳中,色拉寺約等於辯經。其實辯經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通用的修行方法,並非只限於色拉寺,但我在這裡才第一次看到辯經。辯經一般兩人一組,但也不限。攻方站著,袒一臂,發言時伴以誇張的身體動作;守方趺坐,僧袍裹身,冷靜回答。守方通常會思考很久才回答,攻方再次進攻前也可能會花時間想——原來他們是真的辯論。
另外,旅遊宣傳一般會說色拉寺是宗喀巴大師的弟子絳欽卻傑(釋迦也失)所建,但不會說它和中原王朝的關係。宗喀巴新創格魯派後不久,明成祖遣使禮請宗喀巴入朝,但宗喀巴太忙,就由釋迦也失代為應召。永樂帝對釋迦也失殊禮相待,並以番僧之最高等級封其為「大慈法王」(藏語音譯為絳欽卻傑),賞賜極多,包括一部藏文版的《甘珠爾(大藏經)》。釋迦回拉薩後用所賜的金銀財寶興建了一座寺廟,即色拉寺。釋迦也失一共入朝兩次,並三駐五台山,在五台山新修或擴建了六座寺廟,這是「黃教」傳入五台山之始。據說釋迦也失圓寂於北京。
日喀則
日喀則很小,大概一半以拉什倫布寺為中心,另一半全是軍事單位。至於路名幾乎全是北京上海山東黑龍江之類。
後藏新年
意外知道在日喀則那天(2022-02-02)是後藏地區的新年(拉薩地區的新年在公曆三月三)。
小小的日喀則變成了一座空城。道路上人車絕跡,商店飯館統統打烊,若非個別穆斯林開的餐館關得晚一點,當天就無處祭五臟廟了。但是,在扎什倫布寺,在轉經道上,上午仍絡繹有行人。
當年在墾丁過春節,意外地落得一片冷冷清清,後來才想明白,越是認真過春節的地方,必然越是冷清的。日喀則的博巴們就是這樣。
扎西德勒!
珠峰四期
珠峰四期是日喀則一樓盤的名字,也是一公交站的名字。樓盤完工率和入住率都很低。中國房地產的畸快發展大半由人性的貪婪所驅動,當房地產商面對願意把一切都供奉給神佛和寺廟的博巴,到底誰能打敗誰?
札什倫布寺
札寺是第一世達賴喇嘛所建,但自第四世班禪額爾德尼以來一直是班禪的駐錫地。我在寺中沒見到班禪,但見到一面江前總書記題的匾額,上書「護國利民」。
另外,乾隆五十六年(1791)札寺曾被尼泊爾廓爾喀部洗劫一空,彼時第六世班禪剛在北京圓寂,恰逢其靈柩以及大量的皇帝與王公的賞賜被其兄護送回札寺,所以損失慘重,連皇帝冊封六世班禪的金冊都被搶走。這次洗劫是「廓爾喀之役」的一部分,清代文獻稱「平定廓爾喀」,是乾隆「十全武功」之一,雖然結果是福康安率軍打到離加德滿都四十里的地方,廓爾喀最終與清廷議和,成為清代最後一個藩屬國。清廷其實沒有占到太多便宜,但戰爭及清廷的善後政策對西藏的政治格局影響深遠。衛藏的政治史複雜,其中班禪與達賴的關係,宗教領袖與世俗政府代理人噶夏的關係,西藏地方與駐藏大臣的關係,西藏與中原朝廷的關係,西藏的政治和軍隊的組織等等,通過研究廓爾喀之役及其善後處理可見一斑。
哲蚌寺
哲蚌寺是藏傳佛教界的哈佛、牛津,是格魯派最高級的人才培養機構,故有「第二那爛陀」之譽(那爛陀是古代東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因為這裡顯密兼修,我猜想他們如果混合辯經,場面一定極其精彩。去的時候恰逢經課,喇嘛在上課,博巴們則排著隊恭敬地逐一向喇嘛奉上錢,通常向每位喇嘛獻一元紙鈔,但喇嘛數量可觀;獻畢,則另有喇嘛為施主系上白哈達。
戒慎恐懼
2014年時,除了入藏的哨卡要查驗身份證,入藏後再無人監管;而今,進入所有寺廟、經典,甚至進入布達拉山下的廣場或是帕廓街,無處不要安檢。說是安檢,安檢其實可有可無,但人臉識別查驗身份證是必不可少的。西藏或正向新疆看齊。
乞丐
拉薩的在崗乞丐可能是全國最多的,但博巴對乞丐的定義或許與我們不同,我們眼中的乞丐或許只是博巴眼中的待布施者。也許博巴給街上的乞丐五毛一塊,和幫襯路邊賣小東西的老嫗沒有什麼不同,和供奉給寺廟裡的喇嘛也沒有什麼不同,和給我這樣的外地遊客東西也沒有不同——這一趟我受到了兩次布施,都在札寺,一次是爬山時,有一對博巴姐弟走在前面,姐姐初中生模樣弟弟小學生模樣,姐姐跟路邊的老嫗買了一包青棗,想來也是幫襯為主,之後姐姐突然回轉身來給我們各分了一枚棗,弟弟接著也分了一枚,沒說話,只是笑笑;後來在札寺後山的轉經道上,有兩位博巴老嫗坐在路邊休息,我們走過,一老嫗就笑著請我們吃餅(長得略像麻花的藏族麵食),盛情難卻,我就吃了一根,吃得好滿足。
小孩
困擾政府的低出生率和老齡化問題在西藏或許不存在,這裡的小孩多如犛牛,到處都是有小孩的家庭,通常還不止一個。而這裡對家中老人的扶持,對陌生老人的尊敬,肉眼可見。
喃喃
無論在走路,在吃飯,在乘車,在等車,在騎電單車,在賣東西……博巴都在喃喃誦經。說來慚愧,我連那十幾個社會主義價值觀都背不下來。
2022年2月6日於拉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