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4.me

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粵東閩西行 D2 留隍鎮至三河鎮 76km

🗓️


離了留隍,溯江陽東行。平整的柏油路緊挨韓江,因為昨晚下過雨,道旁的茂林修竹愈發新妍,空氣也特別清冽,大吸一口,彷彿有甜味。萬籟寂靜,只聞啾啾鳥鳴。要是一直在這樣的路上騎,可能會騎到物我兩忘的境地。

好景不長,過了東山水電站後,柏油路變成了水泥路,還坑坑窪窪。更糟的是,還不到潭江鎮,天就下起雨來。於是,放棄了原本翻山往大埔縣方向走的計劃,改為繼續沿韓江走,以為沿江多平路,在雨天比走山路更快也更安全。誰曾想,最終的效果跟爬山差不多:過了高陂折向北行,沿途施工,道路損毀更甚,加上下雨,形成遍地泥洋,一路澤國的可怖景象;騎在上面得小心翼翼,一來怕打滑或者輪胎陷入沙子、坑洞裡,二來要注意躲避往來汽車濺起的泥湯。一路上,單車從乾淨到佈滿泥沙再到乾淨,循環往復——當時雨和泥沙的威力可想而知。

因為手機和相機都進了些水,於是只能把電子設備都收起來,一路無話地往前騎。直到下午五點多,雨終於停了;道路在過了大麻鎮後又回到了平整的國道。沿途風光又變得可親了,如同上午剛出發時的情景,彷彿中間的一切可以一筆勾銷了。

如果不是意外發現了一套造型奇特的宅子,今天的見聞還真可以一筆勾銷。讓我印象深刻的那套宅子,還有人住,其正當中是一幢坐北朝南的客家四合院,四合院正後方還有一間房,但後方房間所在的地勢高出四合院不少。那間房往左往右又各延伸出若干間房,它們的地勢逐漸降低,直至與四合院落在同一個平面上。後方這些房,它們一起構成一個半圓形,把那幢四合院圍在中間,最終形成一個北高南低、中間高兩邊低的格局。

我孤陋寡聞,之前從未見過這種制式的宅院。我疑心這是圍屋的一個變形,或者是圍屋的早期形態,因為後排房屋圍而不閉,顯然不具備防盜賊的實用功能,或許更多是出於禮制的考慮。因為沿途見了很多客家人或是潮州人的墳墓,形制特別,封土不按一般的做法堆成一座土丘,而是依山建墳,把棺槨埋進山體中,而墓碑後的山體用磚石做成一個拱券的形狀,形成一個以墓碑為中心的半圓形。一眼看去,會讓人覺得整座山都是它的封土,有帝王陵墓的氣勢。依山的拱券結構最初肯定是用來固定山體,防止滑坡,但後來或許發展出了一套理論,將其含義抽象化了。仔細看剛才提到的那半個圍屋,其形制和墳墓很像,只是不知生宅和死室是誰影響了誰,抑或均受到另一思想的影響?

無意冒犯,但兩者實在太像了。而且這宅子真好看,雖然直覺上看未必住得舒服。

最後的最後,三河鎮以前叫三河壩,所在地是韓江的起點,汀江、梅江、梅潭河在此交匯,可想而知這裡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孫中山先生也曾親自來三河壩慰問軍隊,但今天所見,三河鎮恐怕早已沒有了從前的氣勢。

是為記。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