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4.me

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武夷行# D3 南平市(延平區)至南平市(建陽區) 114km

🗓️


從一個城市的一個區到另一個區,竟然走了兩百里,中間還經過了一座縣級市——建甌。這事挺有意思的吧?讓我來班門弄斧地跟各位講講。

延平、建陽撤市建區,將南平市政府的治所從延平遷至建陽,只不過是去年5月的事。一個原因是為建立所謂「武夷新區」——聯合建陽與武夷山市的區域優勢。事實上,現在南平市政府仍在延平,這次搬遷預計要持續5到10年(恐怕不止~)。

從武夷山到南平(延平)之間的地區在歷史上向來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交通原因,北方各政權(包括吳越)多是通過江西進入福建,翻過武夷山即可水路直達福州甚至出海。

這一地區最早進入中國歷史是在周顯王時,第一次正式進入行政區劃是在東漢。它們之間的行政所屬時有變化,也有互相獨立的時候,但在更長時間裡,建甌才是本地區的中心。舉個例子,「福建」得名在唐,取自福州、建州名,建州即今建甌。到1949年,中蘇友好,打算在建溪建水壩,於是把行政中心分散遷至延平與建陽,但是,不久中蘇交惡,這事就黃了,建甌就被坑了,再也恢復不來。

說回建陽本身,作為將來(現在~)南平市的行政中心,也是閩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此地也曾是文教興盛的地方,尤其在宋朝。朱熹是這裡的標誌性人物(孔子之後,儒學承前啟後的一大人物也。),雖生於今延平的尤溪,但曾活動於建陽、武夷山一帶,在建陽建有寒泉精舍、考亭書院等講學會友,聲達九州。宋代建州窯還出過黑瓷,稱「建盞」或「天目瓷」,列為宋代八大名瓷。(或許這也是建甌得名的原因吧~)。可惜現存屈指可數的幾件實物懸於海外的扶桑。

從福州到這裡,這趟旅程似乎是逆著時間之河,回溯了中華文化由贛入閩南傳的道路。

書歸正傳。今天的海拔從100米線起伏但緩慢地上升到150米線,沿途沒有能稱為山的坡。

閩江自從福州的門戶南平(延平)還原為西來的富屯溪和東來的建溪後,幾經還原,北至建陽時又成為北來的崇陽溪和西來的麻陽溪。

比起昨天見到的閩江,沿途的水質變差,流量變小,尤其在延平市區為甚——河水一派不健康的黃色,也幾乎沒有了流動,城北幾公里上游還有一間紙廠(在城市和水源的上游建這樣污染的工廠真的好麽?);到了建陽則河水的狀況稍好。同源的一條河,昨日今天反差之大很讓人意外,一方面仍然是對人類破壞環境不珍惜自然的現狀的無奈,另一方面也讓人對大自然的納污淨化能力敬佩不已。可惜被濫用了。

如果一切正常,明天中午就到武夷山市了。

发自 WordPress for Android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