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4.me

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逍遙遊 D8 諾鄧村至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91km

🗓️


離了諾鄧,繼續溯沘江北上。

沘江是紅色的,含沙量很高,但水量很少,幾乎全段都可以蹚水過河。從前的沘江應該不是這樣,想必江水豐沛洶湧,否則這條河上就不會有這麼多橋了。

我看到了好幾種有意思的而且仍然在役的橋,比如藤橋,上面兩根連接兩岸,也可以扶手,下面兜住一條大約一腳寬的木板用來行走,走在上面晃晃悠悠的;還有一種滑溜車,這個已經換成鋼材了;最驚喜的是長新鄉包羅村的通京橋。

去年我讀過一篇文章,有個建築史學者介紹了一種在宋版《清明上河圖》裡出現過的結構精巧的木橋,叫「編木拱橋」,這橋在宋代後就沒有再出現在文獻或圖畫中。很多專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特有的結構(不過據說在歐洲找到了一些相似的例子),也以為失傳了,但其實不然,在西北、湖北尤其是閩浙交界的山區仍有不少實例,比如在泰順。我當時讀完就想找機會去閩浙山區去看看實物。萬萬沒想到,今天居然在沘江上看到了。

根據橋旁的碑記,這橋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還說這是雲南民族地區特有的結構——而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也說這種結構在閩浙地區最多發展也最成熟。我好奇的是,如果說這種技法在清代是普遍的,但為什麼在閩浙之外的地方很少見到這種設計?而且在宋之後也沒有出現在主流地區?如果沘江上的橋是由閩浙的匠人來操刀,那又是出於什麼樣的機緣?為什麼在他們來這裡的途中沒有出現其他的類似作品?……

如果這座橋會說話就好了。

除此以外,這條路上風景不多,主要是因為沿途在修高速;另一方面,沿途的村莊密度意外地高,因為在狹窄的河谷裡討生活不容易,村村都不得不往山頂上墾田,玉米幾乎種到了山頂,而森林只能步步退讓,或一塊塊立在田地之間,整座山就好像長了癩瘡的腦袋一樣難看。

我一邊可以想像他們生活的艱難,另一邊在想若沒有哥倫布大交換,沒有玉米,這河谷還能養活這麼多人嗎?

一路無話開到蘭坪縣城。蘭坪富有鉛鋅礦,其探明儲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毫無疑問,這座縣城也是我這幾天裡到過最繁華的地方。

更重的是,這裡有我以前從沒聽過的「普米族」。明天恰逢趕街的日子,不知能不能在市場上碰到到普米人。

以上。

【是日花費】

  • 飲食:34
  • 住宿:113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