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時間# D7 尼勒克縣~伊寧市 140km

終章。

公元627年,玄奘和尚出伊犁河谷西行,去往天竺。當時佛寺的鐘聲此起彼伏,能從這裡一路傳到長安。750年,因葛邏祿臨陣反戈,高仙芝在怛羅斯川慘敗於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之後也經過這裡回去長安。那以後,佛寺的鐘聲慢慢被古蘭經的唱禱聲取代,整個中亞一步一步走向了伊斯蘭化。

西域與中土之間的聯繫漸漸變了。

下午前往巴依托海的途中遇到一位「老四川」,他已經在這個地方生活了15年,看起來跟我正在吃烤肉的小攤周遭的維族人也已經「打成一片」。我問他會不會聽說維語,他說不會。他與他的維族鄰居之間其實只能用不大靈光的漢語進行簡單的對話。一個人如果在廣州在上海住了15年,多半已經可以和當地人交流了吧。為什麼在這裡就不行呢?

從接近尼勒克縣開始,統戰標語出現得愈發頻繁,多數是在倡導民族團結和維穩大計。用語略嫌空洞、生硬,甚至不乏戒敕。現在連廣告都會研究目標受眾的心理,我不知道這些標語若直譯為維文,到底能達成多少預期效果~

新疆是維吾爾自治區,伊犁是哈薩克自治州。哈薩克似乎仍然習慣騎馬、放牧,多在天山上活動;維吾爾很早就已經定居,務農經商,所以越接近伊寧,維族反而越稠密。我沒辦法從面貌、服飾甚至語言上區分哈薩克和維吾爾(甚至部分回民);但我能區分的是,這一路上所遇到的所有民族的人,與被「妖魔化」的「新疆人」絕對是不一樣的。

今天的目標就是到達伊犁州的首府伊寧。從海拔約1000米的尼勒克西行,到墩麻扎前有起伏,後緩降至約600米的伊寧市。本有一條捷徑到伊寧只有110公里,但為了目送喀什河南下與伊犁河會合,我特意饒了路,再在伊犁河的陪伴下,來到伊寧。我和伊犁河還一起在伊寧欣賞了一場日落。那個時候,伊犁河大橋的落日是不是好看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今天還趣事兩樁。在一條空曠的道路邊,在高大楊樹的樹蔭下,有一個搭著紅色涼棚西瓜攤,堆放著碼得整齊的綠皮西瓜。在那裡我見到兩位老者——一位很可能是維族,另一位皮膚似乎比黃種人更白一些——正在西瓜攤旁聚精會神地下國際象棋。沒錯,國際象棋。這個場景太奇妙了!我非常想過去拍一張照,但猶豫再三,還是覺得過於唐突。但錯過後我後悔了好久。

另一樁則是在阿熱吾斯塘鄉,我買了一根雪糕在路邊休息。後來又買了一根,要結賬時維族老闆娘說,你從那麼遠騎來,不用錢,送你了。哈哈,我只好感激地領受了這份情誼。

伊犁河繼續奔向巴爾喀什湖,而我的終點已至。旅行結束了。

*** *** *** 番外篇 *** *** ***

我對新疆——或者說西域——的興趣變得具體,是緣於井上靖的兩本西域主題的小說。再加上後來的一些閱讀,那些反复出現的名字,比如伊犁河谷、七河地區、河中、別失八里……她們在呼喚我。來到這裡,我並不能看到歷史,但也許能更具體地想像歷史發生在什麼樣的土地上。

伊犁,是天賜的牧場或良田,是孫中山先生設計的中國首都候選(「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塞人、烏孫人、漢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準噶爾人、滿族人、俄國人……都曾擁有過這片土地,他們可能曾用自己的語言命名過這裡的山川、河流、莊稼、花草、牛羊,甚至日月……可最世事變遷,連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民族也會換,不變的還是那些山川、河流、莊稼、花草、牛羊、日月……

<是日花費>

  • 住宿:131元
  • 飲食:57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