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4.me

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東北紀行 D36 長白縣至十二道溝鎮 97km

🗓️


鴨綠江(諺文:압록강)在漢魏時稱「浿水」,也有觀點認為浿水是今天的清川江,當時稱此江為「馬訾水」。鴨綠江之名始見於隋唐(時稱「鴨綠水」),杜佑在《通典》中釋名為江水似鴨頭之色,我覺得他是道聽途說。

鴨綠江成為中國和朝鮮的界河是元末明初的事,元時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東北部由遼陽行省下屬的開元路管轄,明朝建立初期,該地區仍由北元控制,直至1387年明軍擊敗北元,後者最終歸附大明,明遂設置鐵嶺衛代替開元路,由於高麗王朝聲稱對開元路朝鮮半島北部地區擁有主權,明朝廷放棄了該地區。1388年明朝要求高麗歸還開元路,高麗便藉機向明朝開戰,派李成桂攻打遼東,結果因為內部問題,李成桂沒有去成遼東卻回頭推翻了高麗王朝,建立了朝鮮王朝(這個名字還是李成桂奏請明太祖,由朱元璋從「朝鮮」「和寧」兩個選項中選定的),後來李成桂征服、招撫了東北部的女真部落,把疆域推進至圖們江與鴨綠江,自那時起鴨綠江便成了兩國之邊界。

今天的旅程大致是順著鴨綠江在河谷中往西行。河谷是一個V型山谷,山高谷深,群山南北對峙;越往西流江面越寬,但似未超過50米,除了河流轉彎處較寬,有時某一側的山也會退一步,讓出一個壩子,這個壩子便是河谷中重要的莊稼地。壩子出現在哪國是「隨機」的,但朝鮮「運氣」不好,境內壩子相當少,所以常見他們從江邊到山頂都種上了莊稼,即便山坡非常陡。他們全是順著山坡的斜面種地,並沒有開墾梯田,不知是不是因為河谷多岩山而非土山,難以開墾,抑或是他們在農業技術方面有問題。我們這邊的巡邊員說,對面因為平地太少,就種田種到山上,把樹都砍光了——今天騎了二三十公里,所見對面山都是光禿禿的,但他的說法我也有懷疑,因為往前走有的山雖禿了卻不見田,往後走也有既有農田也有山林的情況,何況山又高又陡,若山上沒有樹木恐難以保持水土,對莊稼也不利。沿途山特別禿的地方離城市和城鎮比較近,人口較多,我猜想應該是人為破壞,未必是為種田。

總之前二三十公里路上河谷的風景異常「分裂」——南岸的景象如同黑白照片,但我們這一側就是彩照,它們還放在一起讓人欣賞。這也並非一成不變,騎了大約四十公里後,對面山上的植被逐漸增加,但灌木多喬木少,灌木是紅色,喬木常是黃色,於是黑白照片幾乎變成了紅色的單色調照片。騎到七八十公里後,對面山上樹木漸多,終於稍稍能和我們這岸茂密多彩的山林相匹配了。再往後,「青山一道同雲雨」,雨如期而至,谷中一片迷濛,就不大能看清對面山的樣貌了。

除了山谷,對岸的城鎮農村也能看清。工廠之外,城鎮有樓房,三五層高的居民樓居多,白色之外似乎藍、綠色用得多些,樓房破舊者居多,未發現有人居住的跡象(比如晾衣服),也可能是爛尾樓。沿途更常見的是白牆黛瓦或褚瓦的磚瓦或磚木結構平房,屋頂通常是懸山頂,大一點的也有仿廡殿頂的,歇山頂反倒少見——我在延吉看到很多仿歇山頂,還以為它是「韓式」房屋的「正宗」。屋頂多用瓦,也見用板再覆草者,彩鋼較少見,在城鎮才有。房舍通常整整齊齊地排開一條線,如果一條不夠多排幾條線就得了。

從長白縣有高壓線跨江輸往對岸,但聽當地人八卦說中國人跨界捕魚不聽勸阻被開槍,感覺不對等。在黑龍江邊聽土人八卦,越界捕魚一般是被抓去關幾天和罰鍰而已,不知道這能不能得出歐洲國家多少還是有點法治的結論?

以上。

【是日花費】

飲食:86.5

住宿:53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