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4.me

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甘南川北紀行 D13 沙壩村至映秀鎮 128km

🗓️


昨晚留宿的村子是一個羌族村,但單看衣著和外表,基本分辨不出來羌族人,但從房屋制式看是有區別的。從雅克夏雪山埡口下到黑水縣,一路都是藏族村寨,過了黑水之後,藏族風格的房舍變少了,出現了一些方方正正的石砌小樓,沒有屋簷,外牆也沒有裝飾或上色,那些看起來頗有年紀大小樓多半在半山腰上,在公路邊的房子新一些,出於簡便沒有用石砌,但在屋頂的四個角都做了一個三角形的裝飾,遠遠看起來像貓耳朵,這些長了「貓耳朵」的房子便是制式化的羌族房屋。

以遊客的角度看,藏式房屋更好看些。不過我今天想起來,我對那些藏式房屋印象深刻是因為它們是石砌的,在其他地方似乎沒見過如此大規模的石砌的藏式房舍。而壘石砌屋和砌高碉堡正是羌族的特色,所以,要么是藏族從他們的羌族鄰居那裡學會了壘石造屋,要么這是統一的旅遊發展規劃的結果,但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這都是一次值得讚賞的藏-羌-漢建築技術的審美的融合。

順便說一下羌族,根據維基的解釋,「羌人」分為「先古羌」(秦代之前的古羌人)和「後古羌」(秦代之後的西羌「胡夷」民族又叫羌族),先古羌在秦統一後,和東部人群融為一體,形成漢族的胚胎。後古羌自秦以後從西北湧入,發展演變成為今天的部分漢族、羌族以及西南各操藏緬語族語言的少數民族,如藏族、彝族、白族、納西族等。今天的所稱的「羌族」,僅僅是古西羌諸部中的一支。今天的羌族以及古西羌諸後裔民族都經歷了多次遷徙。今天的這支古西羌部落「羌族」在進入今天居住的岷江、涪江流域一帶之前,自稱「子拉族」。「羌戈大戰」後自稱「爾瑪人」。——「爾瑪」這個名字在這一路的一些旅館、飯店的名稱中還能見到。

今天離開沙壩沒走多遠,便到了黑水河注入岷江(這一段古稱「汶水」)的河口,之後便順著岷江南下,道路也由G248轉入G213國道。沿途風光與昨日經過的河谷大同小異,但道邊的花變了——自進入藏區以來,道邊特別常見的格桑花(波斯菊)今天變成了黃金菊。

上午路途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在一個明洞中無意間發現了一個神廟——我在哪裡都沒見過這樣的廟,它就在隧道靠山的一側開了個門,裡面可能以利用岩體本身的洞穴建成一座廟,供奉的神仙不少,好像主神為觀音,其他不明。雖然是個神廟,但走進去的感覺卻是陰森的。

在茂縣吃過午飯後,下起了小雨,下了一天。騎車的人應該都不喜歡雨天,但它至少有一個「好處」,停車玩耍、拍照的時間以及休息的頻率都會大大減少,讓人專心騎車,會騎得很快,能走得更遠。

於是,一路無話到了汶川縣。汶川應該是一個重建的新城,可城中的建築看起來都像80年代的老房子,不知何故。中心廣場上立了一座「廣東援建汶川紀念碑」以示感謝。——我想重建汶川時各個省一定都出錢出力了,為何單單為廣東立碑,難道是因為廣東人特別慷慨嗎?

再往南不遠便到了綿虒(sī),此地號稱「大禹故里」,我對此深表懷疑。先不論大禹是否真的存在,一直到春秋時黃河流域的人還把長江流域的楚人視為蠻夷,直到戰國時代楚才成為華夏一員。遠在五帝時期,華夏文化圈應該還不能輻射到這片羌人活動的區域,也不大可能出現一位受黃河流域諸部落認可的來自西南邊陲的領導者。若禹真出自這裡,夏的勢力範圍一定會包括巴蜀,甚至長江流域下游的更多地區,但事實並非如此。

再往南便到了映秀鎮。途中經過了無數隧道和明洞,我印象最深的是先穿過一條4.2公里長的隧道,剛出來又立即進入一條2.6公里的隧道,出來之後又再進入一個2.3公里的隧道,這三個連續隧道合起來已接近10公里長,我從沒經過這樣的隧道。離映秀十公里左右,遇到北往南方向有一條三四公里長的堵車長龍,幾乎清一色的大貨車,車牌來自全國各地。有一段甚至雙向都排滿了車,饒是自行車才能見縫插針地穿過去。走到映秀城邊上,又遇到一條至少兩公里長的大貨車隊伍,從南往北絡繹不絕,在一條雙向兩車道的公路上,一輛接一輛的大貨車開著燈從你的斜對面衝過來,這陣勢還是挺讓人緊張的。

順便說一句,茂縣盛產蘋果、李子和花椒,沿途皆有售賣。其他的不清楚,但蘋果味道還不錯。

以上。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