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4.me

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甘南川北紀行 D14 映秀鎮至成都市 95km

🗓️


親眼看見受地震破壞傾頹而未倒的房屋,比任何宣傳文案更刺激人。很難想像,如此山清水秀的一個河谷曾發生過那麼巨大的災難。

早晨在5·12震中紀念石公園遇到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她說地震時她是在鎮上賣手機的,但她說的更多的是這個公園前幾天停滿了車,好多人來,她女兒在成都上班云云,說話時滿臉堆笑。人們說「活下去」「活在當下」,她就是這麼做的。

從映秀到成都只有大半天的路程。騎車進出大城市通常都是乏味無趣且讓人惱火的,在乏味無趣方面成都並不例外,但進成都的道路卻一點兒也不讓人惱火,從都江堰到成都市中心有幾條筆直的通瞿大道大道,而且道路設計對非機動車非常友好,有連續且寬闊的非機動車道,還有專門的非機動車轉彎區。人的因素當然也很重要,進市中心的時候正是下班晚高峰,雖然電動車、自行車很擁擠,但直行者會默契地為轉彎者留下通道,自有一種看似混亂的秩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下班高峰期不到五點就開始了,成都人上班果然是業餘愛好,下班休閒才是正經事。

下午經過郫都區的時候,看到一片巨大的向日葵花田,那裡也聚集了無數「不用上班的成都人」在賞花,公路兩邊停的車停滿了,延綿差不多一公里。

必須補充一下,這難得的愉快的進城體驗只發生在都江堰至成都這一段,從映秀到都江堰一路上騎得很緊張,因為雙向雙車道的國道上在兩個方向上都有絡繹不絕的重型卡車,當它們在我旁邊會車的時候,特別讓我緊張;而在過隧道的時候,柴油發動機的轟鳴,以及有的拎不清的司機鳴笛發出的巨大聲響在洞內不斷反射,給人加倍的壓迫感,而那些非要在隧道內超車的卡車司機更是讓人不知說什麼才好。

進入市中心後,經過了一所學校,校舍看起來很現代派,但它的特別之處更在於沒有大門沒有圍牆,學校的房子就在人行道邊,這些路邊的房間用了整面的落地窗,讓路上行人與屋內的學生之間的距離無限接近,校門也在道旁,就像一間商店或飯店的門一樣與人親近。後來我還經過一間在路口的公立醫院,也沒有圍牆,它的樓上和隔壁是兩間火鍋店。——教育、醫療都如此融入市井,我第一次注意到成都的這一面,非常喜歡。就像倫敦的唐寧街10號所展現的親近與低調與華盛頓的白宮所展現出的距離感與雄偉之間,我從來都喜歡前者。

無論如何,本次旅途的終點站——成都——到了。旅行結束了。

這是第一次連續14天中途沒有一天休息的騎行,從黃河之濱的蘭州出發,經過了秦嶺山脈、祁連山脈、岷山山脈、邛崍山脈、龍門山,經過了洮河、白龍江、白河、黑水河、岷江,跋山涉水1152公里,到了長江流域的成都平原。流過多少汗水,也看過了美景,感受了人情的溫暖——尤其是穆斯林與藏族人的熱情友好與助人會讓我感銘於心。

我還注意到一個變化:2014年騎行滇藏線的時候,沿途的旅館和飯店幾乎都被四川人壟斷了,而且騎行者們口口相傳會特意避開藏族人開的旅館,因為覺得不乾淨(實際未必)。當時還特別佩服四川人頑強的生命力,因為不管在環境多惡劣的地方,都有四川人在奮力經營生活。現在,在四川人的「後院」,穆斯林和藏族人似乎重新成了本地飯店、旅館的主宰者,他們的旅館、餐館甚至可能比漢人的更乾淨(穆斯林第一,毫無疑問),而與他們溝通會更容易,也能感覺到他們發自內心的樂助。每次看到路邊那種塑造中華民族共同意識(共同體)的宣傳標語,我都會覺得好心虛,我不知道除了人民幣之外我們有什麼可以與共,學校沒有教過我他們的語言,甚至連他們的語言有多少個字母都不知道;我不懂他們的神,他們也不會跟我分享他們磕長頭到大昭寺的滿足感,我也不認為他們會理解我們的房貸、學區、工作等等的壓力……然後我這次發現,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比我善良,比我能助人。我羨慕他們那種簡簡單單的生活,我喜歡他們的屋子有大大的陽光房,可以坐在那裡曬太陽喝茶,看山看水,但我發現我同樣喜歡成都的現代化旅店裡的一切便利與舒適。我們畢竟還是不一樣的,我們的差異多於共同,我們只能一期一會。

下次當我再看到他們,或者其他的生活在非主流文化中的人群,我肯定還會有類似的感嘆,然後結束假期繼續回到城市裡過原本的生活。就像這次一樣。

終。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