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紀行 D40 集安市 0km

我終於見到了郭沫若想見卻沒見成的好太王碑的實物(按:郭沫若題寫了「集安縣博物館」的館名,本地似引以為榮;58年郭寫了一首「詩」:「未能遠上到輯安,好太王碑無恙否?」推知郭未見過真碑。),但我敢打賭,至少九成的遊客到了這裡只會覺得從未見過如此巨大的石碑,上面依稀有漢字,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這裡除了考[……]

继续阅读

#東北紀行 D39 三道溝鎮至集安市 85km

滿族以長白山地區為其「龍脈」所在,將其封禁二百餘年,直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才在此地設置「輯安縣」,名稱典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陛下即位,存撫天下,輯安中國。」

1964年外交部呈請將廣西地名「睦南關」改為「友誼關」,周恩來批示要求同時逐一審核東北、雲南、兩廣,「將各地類似地名全部審[……]

继续阅读

#東北紀行 D38 臨江市至三道溝鎮 78km

再一次,我懷著「車到山前必有路」的信(xī)念(wàng)出發了,我不知道過了葦沙河鎮後還有沒有路,不知道具體線路,也不知道今晚在哪裡停駐,因為谷歌地圖在邊境敏感地區不堪用,高德、百度的G331國道都消失在葦沙河,而且它倆給的導航線路都要繞行白山市,我不想那麼走,百度放到很大倒是可以看到一條小路,只[……]

继续阅读

#東北紀行 D37 十二道溝鎮至臨江市 130km

臨江自古就是鴨綠江畔的邊境重鎮,但它參與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那次戰爭並非對抗外敵,而是內戰。

在離臨江老遠就看到宣傳「四保臨江」的事蹟,在臨江市內的江心公園裡還有一尊巨大的陳雲的雕像。「四保臨江」是國共內戰初期東北戰場上圍繞臨江地區展開的爭奪戰,共產黨派陳雲、蕭勁光領導東北民主聯軍抵擋杜聿明麾下[……]

继续阅读

#東北紀行 D36 長白縣至十二道溝鎮 97km

鴨綠江(諺文:압록강)在漢魏時稱「浿水」,也有觀點認為浿水是今天的清川江,當時稱此江為「馬訾水」。鴨綠江之名始見於隋唐(時稱「鴨綠水」),杜佑在《通典》中釋名為江水似鴨頭之色,我覺得他是道聽途說。

鴨綠江成為中國和朝鮮的界河是元末明初的事,元時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東北部由遼陽行省下屬的開元路管轄[……]

继续阅读

#東北紀行 D35 漫江鎮某處至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約106km

一座海拔約1600米的嶺把今天的路途一分為二,嶺兩邊的風光各有特點。

上嶺的路沿著頭道松花江溯溪而上,兩側的山緊緊地夾住河谷,谷中森林茂密,其中多有粗壯、挺拔的參天喬木,林下則是小溪,水流疾,清冽可以飲用。雖然沒有繽紛的色彩,但古樹森森,流水淙淙,別有一番風味,這是炫目、張揚的長白山森林不常展[……]

继续阅读

#東北紀行 D34 二道白河鎮至漫江鎮某處 95km

二道白河鎮的房屋雖不怎麼好看,但這裡的公園修得挺用心,城邊保留了大片的森林,築了棧道,供人遊覽,在二道白河兩岸也有小橋流水的景緻。

鎮西南有一個「長白山自行車公園」,可能是把原來的縣道或林場小路翻修過,專給自行車和步行者使用(極偶爾也有汽車通過),路上的交通號誌也是專為自行車考慮,連路燈的裝飾[……]

继续阅读

#東北紀行 D33 先鋒林場至二道白河鎮 85km

在大興安嶺一路上攏共只翻過一個海拔1000米的坡,在長白山的第二天就翻了一座1500米的大山,這座山還是從海拔不到200米的延吉開始一路爬上來的。由此可知,長白山迥異於坡度和緩的大興安嶺山脈,相對高差更大,山勢嵯峨。

大興安嶺與長白山的秋色也有明顯不同。遠觀時,大興安嶺的山林通常只會呈現一兩種[……]

继续阅读

#東北紀行 D32 延吉市至先鋒林場 93km

今早出城的時候,一位騎車減肥的小哥追上我,因為同路,一起騎了一段。路上有人聊聊天是挺不錯的,可惜出城後一直上坡,即便我把節奏放慢了些,看起來他還是有點吃力。七八公里後,他指點我前面的頭道鎮哪裡有當地有名的溫麵店,然後我們就分開了。這是一路上第一次有人跟我騎車。

我真的去找了那家溫麵店,想來是挺[……]

继续阅读

#東北紀行 D27~31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至(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

我最早知道延邊是因為一只足球隊。1997年,韓國老帥崔殷澤帶領一群延邊本地的朝鮮族年輕人征戰甲A聯賽,上一年還在降級邊緣苦苦掙扎的延邊隊在當年取得了聯賽第四名的好成績。延邊隊踢球有明顯的韓國足球風格,更是「跑不死」的代表,迥異於其他地方的球隊,讓人印象深刻;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延邊的球迷,每個主場比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