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不同地方都看到一幅戶外廣告,今天又看到一次,是關於「正德慈善癌症中西醫醫院」,而且註明是「全*(guo)*唯一不訂價收費的醫院」。後來網上大略蒐尋一下,知道這是常律法師倡導成立的,正在募集十億臺幣在高雄建院。然後這也讓我聯想到更加如雷貫耳的慈濟慈善基金會,也捐建很多醫院與公益設施。再進一步,我很自然地想起大陸的為數不多的一些寺院,比如少林寺。他們在做什麼呢?招徠遊客,開發產品,特許經營甚至可能分拆上市〜兩者別若雲泥。
理性地說,或許雙方也沒有比較的必要,因為大家根本不在同一坐標系內。但從內心言,這樣的差別實在讓人難過。但是,又豈寺廟獨然?
或許,我們不管打著什麼旗號,實質都祇是把別人系統中有利於自己營謀私利的部件拿過來硬軿湊成的新的奇怪的無束縛的系統。寺廟只不過其中一小點瘡疤,真正問題在我們每個人心中。
所以有時候我嘗戲言「我們的祖國在臺灣」。我想中國之所以是中國,並不在於政權(政統)所歸何處,更重要的是中華文化(道統)在哪裡延續著,明人顧炎武曾有言「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其意正在此。
另一件事,在今晚快到光復鄉時,看到一座碑。這座碑叫「義人鍾瑞龍君紀念碑」。鍾瑞龍何許人?花蓮縣鳳林鎮森榮里人;立碑所為何事?民國六十二年十月十日娜拉颱風掠境,馬太鞍溪潰堤,該義士奮不顧身搶救災民,不幸遭洪流沖失,英年早逝,所以「殊深惋惜,其義行昭彰永為後世所景仰,特此立碑以誌義風。」這座碑,以及這些日在路邊看到的紀念修路先靈的各種碑和祠,甚至鄉間田頭一些紀念從前義人的牌位,這些不都是尊崇聖人教誨的好例子嗎?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書歸正傳。從南澳南行,會先翻一座山,雖不算太陡,但肯定不輕鬆,但從這座山頂開始,「真正的」蘇花公路就正式登場!一直到太魯閣大橋為止,公路基本在太平洋邊山壁上硬生生開出鑿出,在接近太魯閣的地段,更有很多很長的隧道以及類似山西太行山的「掛壁公路」,可以想像歷代開鑿和拓寬這段著名道路所付出的艱辛的人力物力。殊值敬佩。
至於風景,很難形容,那是險峻與遼闊。險峻是讚公路靠高山臨大洋,遼闊的則是常伴身旁的那蔚藍平靜毫無遮攔的太平洋。即使看太多會審美疲勞,但這絕對是值得走一遭的壯美。
我不得不接二連三地表揚一下路況,在這麼不易的情況下卻可把路況維持在非常高的水準,大多半的路面鋪裝簡直是如年輕肌膚般平整光滑!而且不止於這一段,在我騎過的大多路程中皆是如此。單車對路面的感知是最靈敏的,這裡騎起來的輕快爽滑,在大陸是比較可遇而不可求的,至少在我的經驗中。另外,蘇花上零星有一些休息點,並設有步道,可以直接走到海邊。如果時間充裕,蘇花是頗可玩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蘇花的「菁華」在於南澳到太魯閣大橋這一段,對於沒有「完全環島」情節又比較喜歡「直奔主題」的人,大可直接從蘇傲坐火車到南澳再騎,還可避免翻兩座山。
太魯閣也是今天的亮點之一,第一閃光處在於它似乎不需要買票(未經核實)。其次才是峽谷中的高山峻嶺:巍巍高山,聳入雲霄,山頂常被霧氣圍繞,神龍見首不見尾。因為人幾乎是站在零海拔地上,這山會尤其覺得高大,讓我不自覺地產生敬畏,對於大山和自然。在環島時都會看到這些嵬峨高山,連綿一線,很誠懇地折服了。
太魯閣到大禹陵方向是限行的,一天只三個時段通行,若要去得做好功課。太魯閣轉出來可以接上東西橫貫公路,這也是一項艱苦卓絕的頂了不起的工程,好像往西是可以上武嶺的,若有機會或可一試。中橫公路出來可接回台9線,繼續往南。
再之後公路在內陸,穿鄉過鎮,就暫無什麼好說的啦;除了下午騎得很餓時候在路邊店覓食,結果老闆送我一大塊西瓜。這事挺讓我感動的,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人情味」吧。但另一方面,受人恩惠,卻無以為報,也很為難。
哦,對了我想起昨天的一件事,昨天傍晚在南澳我看到了幾百隻鷺鷥從我頭頂飛過。除了我童年時印象中見過的雁群,我似乎再沒見過那麼多的大型鳥了。其實這幾日我見過的各種鳥獸昆蟲多了去了,比如酒店房間可以看到的蟑螂和蟈蟈,哈哈,我不是在諷刺哦,我是在回憶小時候了〜
這幾天都在鄉下轉,明天或許我可以進一下大城市了。
<是日消費>
餐飲:255 新臺幣
住宿:500 新臺幣
我想我應該是那種“沒有環島情結”的人,但最好不要直奔主題,我以為環島才是直奔主題——甚至直奔終點哪!
還好有台灣,我實在不想去日本尋找中國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