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4.me

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臺灣週遊記」 D4 光復至知本 139公里

🗓️

🏷️


頭兩天,路在山上;第三天,路在海邊懸涯上;今天的路則貫穿「花東縱谷」。小小一座島,地形卻很豐富;政府修築公路時也特別為機車與腳踏車認真闢一條道,甚至在很多觀光地區,還專設單車徑;再加上國民經濟已達到一定水準,自行車運動在臺灣的蓬勃發展是不讓人意外的。

騎車的人多了,自然會形成一種「文化」,或者叫「風氣」。臺灣鐵馬騎士們的風氣是,如果遇到其他的騎士,無論是相向還是同向,都必要打招呼示意,打招呼又必要揚起一只手臂;若距離不太遠,還要互道「你好!」或「加油!」百試不爽。甚至還會有人跟你「聊」上一句,比如「XX,今天的太陽好大的咧〜」

今天上午迎面遇到一個車隊,一位成年人領騎,後面跟著一隊小朋友,連綿三十米〜領騎者先看到我,按規矩打了招呼,我回禮;後面的小朋友也衝著我打招呼,搞得我好像在閱兵一樣,不停地揮手,說同志們辛苦了,哈哈。而在下午騎得辛苦時,後面一輛輕裝公路車超過我,也跟我說加油,頓時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鬪。

反過來,路上如果遇到完全不予回應的,我猜多半都是大陸來的。這麼說並不包含臧否,只是大家風氣不同罷了。

早上出發前在早餐店看新聞,知道一位叫黃俊男的環保人士,放棄準博士生的學業,帶著自己有限的錢,隻身徒步環臺灣海岸線,見證並紀錄海岸線的萎縮、污染、動物因食人類的塑料垃圾而死亡等等,現在已走完西海岸,拍了兩萬多幅照片,即將開始東海岸的行程。這新聞連同近日不斷發酵的「毒澱粉」「毒花生」之類的食品安全事件一起,讓我間接或直接看到了臺灣不夠光彩的一面。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所以我說,如果你看臺灣,或是別的任何事物,祇看到美好,那可能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觀察得不夠久,或是你根本對其沒有興趣,否則,你必會看到它的不完美,因為萬事萬物豈有完美存在?

這樣說並非是存心看臺灣出醜,亦非諷刺,反過來,應看到不完美被發現之後,他們做了什麼。我們不可能因為一個國家出了問題就想要換一個政府甚至換一個國家,我們應該做的是出力扭轉錯誤的方向把它變好。要知道,所有造成不完美的原因裏,你我都有份。

書歸正傳。今天的路是沿台9線貫穿花東縱谷直至知本。平路為主。選擇走這條路,一是因為——不認識路,順著指引走上來就不想回頭了;另則是因為知道這路線上有很多原住民部落,想多瞭解看看。但事實上,我這樣走法,又不特意去跟人接觸,是很難感受到什麼的。我祇知道一路上經過很多部落,但名字複雜,讓我看五遍也未必記得,除了像「布儂部落」這樣簡單的,所以知道跟不知道分別不大。很無奈。

也看到一路物產豐富:稻米、玉米、西瓜、甘蔗、釋迦、鳳梨等等。所謂寶島真是名不虛傳。但有趣的是,我記得六七十年代臺灣經濟剛起步,很困難,依靠甘蔗換回了不少外匯,可謂國民作物。但早上新聞提到現在臺灣每年要進口不少甘蔗,很多小朋友甚至不認識甘蔗。這真是讓人好奇的巨大變化。

雖然我錯過了北回歸線標誌,但這一路已經越過了人造的「北回歸線」,也就是說,我已經進入熱帶了。

不過似乎在跨過熱帶以前,今天上午反而更加酷熱難當,直直要將人烤焦。可能老天爺聽到我的投訴,體恤下民,到下午則完全不同了,尤其是下午我進入了熱帶。中午在富里吃飯時,山雨欲來風滿樓,吃完飯休息畢甫一出發,一場雷陣雨落了下來。

於是可以看到很有趣的現象,一半天空是藍色的,一半黑色的,頭頂上則是忽大忽小的雨滴持續朝我轟炸。但慶幸這場好雨,早上差點被曬乾的我以及我的腳踏車,得以洗澡降溫,好不舒爽!而且我的防水行李袋也第一次有了表現的機會。從那以後,繼續沒有雨,太陽也常被多雲遮攔,不在那麼炙熱了。

在快出雨區的時候,看到三位大和尚,身著僧袍,走前面那位著棕色袍,後面兩位著灰袍。他們背著很簡單的行囊,沒有打傘,赤腳走在公路上。他們與我同向,卻走在公路另一側,我猜,這或許是為了表明不需要接受搭車的幫助吧〜

快到知本時,被幾只狗欺負了一下,後來所到的知本沒有霓虹燈一片寂靜黑暗,著實把我嚇了一跳,這哪是著名的知本溫泉所在地應有的樣子!忐忑中繼續前行,才又看到原來熱鬧的所在躲起來了。在一個路口一位騎機車的女士向我招徠住宿,說溫泉飯店,800塊,三公里之外,當時有些猶豫,但實在對此地不熟,就跟她去看了。以前在海南環島時,有個地方也以溫泉聞名,也是一個晚上一個男人騎機車在路口推銷「溫泉酒店」,結果住進去發現根本沒有溫泉,甚至連可以泡的鍋爐熱水都沒有,完全是個騙子!但這次我賭對了,貨真價實的溫泉飯店,花了800塊。

雖然我要是自己慢慢找,我相信要麼可以找到更便宜,要麼可以找到更好的,但那肯定要花更多的時間,得不償失。

在溫泉酒店聚集區,還有一件事。有兩輛麵包車,身上寫滿標語看不清,但喇叭裏放送的是專門告誡「中國貴賓」的,說臺東不產紅珊瑚,產釋迦(熱帶水果),不要被不法商家誤導,歡迎大家買釋迦,云云。聽了真是哭笑不得。

說是該進「大城市」了,但東臺灣最後一座大城市「臺東」已經被我錯過了,看來,還是等進入西海岸密密麻麻的的城市群吧。

明天,國境之南。

<是日消費>
餐飲:269 新臺幣
住宿:800 新臺幣


评论

《“「臺灣週遊記」 D4 光復至知本 139公里”》 有 1 条评论

  1. YY 的头像

    關於臺灣『不美好』的一面:我反而覺得她有揭露醜聞的氛圍是一種美耶,因為這代表她真正關心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個體的利益——這是她探尋民主之路。不和諧不代表不美;相反,表面的和諧很可能有問題深藏其中。

    我不認為看不到醜陋的一面是因為靠得不夠近。我覺得遠近與美醜無關,與心態有關。正如有人常說:『你想到什麼,就看到什麼。』但現實會不斷促使你調整自己的觀點——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例如,有人覺得認為『不加修飾的言辭』是『不體諒他人』的表現,也有人會把它看作『心胸坦蕩』。但凡事必須講『時』講『度』,必須的。

    我不知道《我們臺灣這些年》裏面說的代表了多少臺灣人眼中的她,但我認為,對於任何一個事物——無論是地方還是人,我們都不應該將其神化或至少過份美化。否則,這種過份扭曲的投射,於事物本身是不公平的;另外,當光環被摘下的那一刻,自己也會很失望。

    我認為,『接受事物的美與醜』是一種相對封閉狹隘的態度——這意味著我必須用理性去說服自己接受『醜』,多少有點不情願;而『某些人眼中的醜在我看來是一種美』是相對靈活寬容的態度,美與醜在不同環境下是可以互換的,這時我很可能只需要用心去感受(貌似很虛)。『愛一個人,就要愛ta的全部』——很三俗,但我還蠻同意的。也許包容源自愛——不附加任何條件,並非源自理性;而理性帶來的,是妥協,多少有些條件甚至情緒參雜其中。

    之所以對你說的感觸頗深,是因為我對某個祖國以外的國家有著說不清楚的情愫——我不知道你對臺灣是否也有類似的感覺。我曾因為對她過份美化而感到失望,但現實就是——她曾深深地影響了我,她於我是那樣親切,但我直覺她不是我的『歸宿』——解釋不了,也無需解釋。

    至於改變,是通過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還是多種因素相互制衡,改變之後要達到什麼目標,進程能不能被量化,風險能不能被評估,這不是我的腦袋可以想像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