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台北人》

這本書勉強算是讀了兩遍。

大概是去年,讀了大半——文辭優雅、華麗,鋪排精妙,但調子灰暗,暮靄沈沈。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張愛玲的文字那「小心易碎」之美。

這次完整讀過一遍,之前印象並未被完全打破,不過在漂亮的外表下有了一些新發現。

《台北人》是白先勇上世紀70年代發表的小說集,包含了1[……]

继续阅读

[蘇] 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

小時候就聽家父講起這本書,講起驍勇彪悍的哥薩克騎兵。在我的想像中,他們跟蒙古騎兵差不多,我很想知道他們到底是怎麼個了不得,但因當時對蘇俄文學頗逆反,加上這部小說令人生畏的篇幅,一直拖到二十多年後,此願終遂。

頓河

頓河(俄文Дон,羅馬化爲Don)系俄羅斯主要河流之一,發源於莫斯科東南的圖拉附近[……]

继续阅读

[日] 井上靖《敦煌》

受到《樓蘭》利好的刺激,我跟進了作者另一部西域背景的歷史小說《敦煌》。

《樓蘭》裡的短篇「奇詭」的風格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曾期待長篇的《敦煌》能創造出一片更加奇幻與遼闊的天地。不過,結果跟預期頗有偏差,雖然也談不上失望。

這本小說結構有點仿章回體,內容按時間順序安排,讀起來比較平淡,文[……]

继续阅读

老舍《我這一輩子》《月牙儿》《微神》《斷魂槍》

第一次認真地讀老舍,是不久前的中篇小說《貓的國》。那或許是作者一次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嘗試,在創作時想必是新穎的,現在來看卻稍顯「稚嫩」。至於那是不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我不敢說,因為實在不對我的胃口,讀了幾章便釋卷了。

所以本書是我與老舍先生的第二次接觸,包括了四篇中、短篇小說,風格迥異,精彩萬分。讀[……]

继续阅读

蹇先艾《在貴州道上》

這是一本很適合在飛機上讀的書,篇幅不長,又很有趣。

孤陋寡聞如我,之前從未聽過這位「鄉土文學」流派的作家老鄉,更未曾拜讀其作品。老實講,書名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但讀完有驚喜。

關於這位遵義作家的資料很少,維基上是沒有的,其生歿在19061994年,以小說《水葬》成名。後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

继续阅读

[日] 井上靖《樓蘭》

在這本書前我從未聽過作家的名字。井上靖是一位新聞記者出身的作家,年近四十才抱定寫作為終生事業,以短篇《獵槍》成名,四十三歲以《鬥牛》獲得芥川文學獎,後屢屢獲獎,一度與巴金一齊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爭奪者。

本書由六篇相互獨立的,以古代西域為背景的歷史小說組成。在我看來,前四篇是「小說」,而[……]

继续阅读

楊絳《洗澡》

故事以從解放到「三反」為時間背景,講了一群甫進入新社會的各色舊知識分子在北京一間小小研究院裡的遭遇。

不過我以為這更像傳記文學而非小說,因為除了流暢、生動,似無太多可以稱道的;或者像戲劇,因為角色人物足夠「典型化」——如作者自序所言,人物和情節「據實捏造」,揉合了「慣見的嘴臉、皮毛、爪牙、頭髮[……]

继续阅读

宮部美雪《火車》

宮部美雪( 一譯宮部美幸,原名宮部 みゆき)的《火車》讀完。已經很久沒有讀日本推理小說了,上一次應該還是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正流行的時候。

這是一部不一般的推理小說。說它「不一般」,不單是它獲過獎,是因為它的故事好像比同類小說簡單,敘述方式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著者似乎寫作時帶有很大的對社[……]

继续阅读

嚴歌苓《陸犯焉識》

繼《小姨多鶴》,這是讀到的第二本嚴歌苓的作品。我喜歡多鶴的故事,因為那是從未接觸過的題材;《陸犯焉識》的文字則是我尤其吸引我,而其題材並非不好,只是看過不少類似的,比如最近剛看過的高爾泰的自傳《尋找家園》。

嚴歌苓的文字洗練優美,簡潔的表達可以恰當地隱含豐富的意義;至於寫作方式我很難描述,只能[……]

继续阅读

川端康成《古都》

若作為小說,因為對日本文化的了解太膚淺,所以對小說的故事、線索、佈局,對人物的對話、行為以及想法,我有無數的疑問以及不理解~簡單講,讀完之後沒搞懂故事,遑論其他。

但若以此為線索,《古都》發生的故事貫穿春夏秋冬,讓讀者得以一窺京都及周邊的山川河流街巷之美;經歷了四季裡為數眾多的節日,讓讀者對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