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十二樓》

大家應該聽過《笠翁對韻》吧?什麽,沒聽過,不看給小孩子的「蒙書」?那《肉蒲團》該聽過了吧?什麽,你很正經,沒看過「黃書」?好,那《閑情偶寄》、《芥子園畫譜》有沒有聽過?什麽,沒有那麽高的雅興,不看這麼文藝的書畫?好好好,那旅游時,總該聽過北京的半畝園、杭州的層園、南京的芥子園吧?

所有的這些—[……]

继续阅读

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十年浩劫之后,政治氣氛相對寬鬆,思想的禁錮也稍放開。小心的試探后,人們開始貪婪地享用語錄與樣板戲之外的各種精神食量,拼命補償錯過的光陰。那是新中國文學的黃金時代。

但創痛畢竟太深,作家們齊齊用文字舔舐傷口,控訴罪惡,反思國家民族之前途。雖然鄧總設計師評價說「哭哭啼啼,沒有出息」,但「傷痕文學」終究[……]

继续阅读

閒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之優越與否

若對中國歷代政治制度與社會體制的真正模樣有所了解,而不只是聽信「兩千年封建專制」這樣的宣講,可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曾有極大的優越性,至少從秦至明前仍然如此。

其主要在於郡縣制度以及文官制度。尤其文官制度,讓全國的知識分子以相對公平的方式被選入政府服務,直接參與實際政治,以其時代背景而已,似無更優之民[……]

继续阅读

楊絳《洗澡》

故事以從解放到「三反」為時間背景,講了一群甫進入新社會的各色舊知識分子在北京一間小小研究院裡的遭遇。

不過我以為這更像傳記文學而非小說,因為除了流暢、生動,似無太多可以稱道的;或者像戲劇,因為角色人物足夠「典型化」——如作者自序所言,人物和情節「據實捏造」,揉合了「慣見的嘴臉、皮毛、爪牙、頭髮[……]

继续阅读

高爾泰《尋找家園》

我對歷史的興趣或許純粹來自於好奇心,尤其那些模糊混亂的比如五代十國,那些遮遮掩掩的比如民國。但歷史又被那麼那麼多人實實在在地生活過,所以總有跡可尋。

傳記和自傳是其中一把鑰匙。而且傳記作為故事,可讀性也強,比如高爾泰的《尋找家園》。這本書在海外出版了三卷,大陸引進出版了前兩卷(有刪節)。前兩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