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是一本以散文為體的自傳。
在讀它之前,一提到胡蘭成這個名字,有兩個詞幾乎同時會冒出來——「渣男」和「漢奸」。前者主要是因他負了張愛玲,後者則是因他曾追隨汪精衛,在日偽政權任職。這兩個詞與其説是我對胡氏的意見,毋寧說是 「知識」 。正因爲對道聽途説的知識抱持懷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才[……]
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今生今世》是一本以散文為體的自傳。
在讀它之前,一提到胡蘭成這個名字,有兩個詞幾乎同時會冒出來——「渣男」和「漢奸」。前者主要是因他負了張愛玲,後者則是因他曾追隨汪精衛,在日偽政權任職。這兩個詞與其説是我對胡氏的意見,毋寧說是 「知識」 。正因爲對道聽途説的知識抱持懷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才[……]
這本書的最後一段是這麼寫的:人在有生之年,不妨多東張西望,拼命幹,其實浪費生命。商業競爭常常是盲目的,我們不妨有膽量閒一閒。
雖然這段《代後記》的文字是成書七年之後寫的,但仍然精準地概括了本書的基調——借用王安憶評價阿城的説法,就是——「清淡」,同時「生活很用功」。
威尼斯政府有個傳統,[……]
我最早知道木心,很可能源於作家鍾阿城的一句引述,比陳丹青「鼓吹」他的老師還要早——「先是有文藝,後來有了文藝腔,後來文藝沒有了,只剩下腔,再後來腔也沒有了文藝是早就沒有了。」
我對這段話心有慼慼,但也好奇,究竟是誰講話這麽大口氣,把1979年后的文藝圈一竿子打了。
《文學回憶錄》我剛讀了[……]
但凡對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有印象的人,多半會記得那時人們對詩歌還有熱情,對科學知識充滿渴望。每個年輕人或多或少地讀過詩,背過詩,甚至寫過幾句—— 現代詩居多;《十萬個爲什麽》幾乎出現在每一家的書櫃上,在各個閱覽室、圖書館裡,《知識窗》、《知識就是力量》這類的雜誌常常供不應求。
不過,九十年代的空氣[……]
我更傾向於把這本書歸類為「讀書筆記」——雖然它看似由很多自成一篇的文章組成,雖然這些文章有散文的美、小說的形和考據的靈魂。
與通常讀完某一本書而作的劄記不同,李敬澤的閱讀相當廣泛,包括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鄂多立克《鄂多立克東遊錄》、威廉·亨特《舊中國雜記》、喬治·[……]
沈復的《浮生六記》常與蔣坦的《秋燈瑣憶》、陳裴之的《香畹樓憶語》、冒襄的《影梅庵憶語》並稱「明清四大散文隨筆」,議者尤以本書為最佳。
本書享此大名,或尤賴民國文人之推崇。王韜、林語堂、郁達夫、俞平伯、葉聖陶等等,據說半數民國文人都表達過對此書的欣賞或喜愛。費穆曾拍過《浮生六記》的電影、俞平伯為本書[……]
倘是我記性不好,說這是我今年讀得最痛快的一本書,應不為過。
幼喜畫畫,最早拿粉筆在牆上在地上畫美人,後來去少年宮學習——學靜物素描,也窺探過水粉畫油畫,均淺嚐輒止。後來臨摹漫畫,再後來又拿起粉筆,畫黑板報。及至上大學,這本就不熟練的技藝已荒廢殆盡。
我想說的是,在這短暫的畫畫「生涯」中,[……]
09至11年間,《華夏地理》編輯葉南邀陳丹青撰寫特稿,每年就一主題,去一地,寫一文,無所限制。地點可任陳選擇,寫成後一字不刪在雜誌刊登。
葉某的初衷是「促成中國人看世界的旅行文學,但並不是中國人如何印證西方人已經發現的世界,而是寫出中國人自己的眼光」,而「討厭遊記」的陳丹青是葉所認為理想的人選。他[……]
這是我第一次讀劉亮程的書,但第一篇文章《先父》就給了我一個驚喜,巨大的驚喜。
書讀得少,我從未想過有人會用這種方式來寫「悼文」。回憶像一張網,通常會張在逝者過世前的世界,打撈關於「生」的回憶;而著者獨闢蹊徑,把網撒向沒有父親的日子,蒐集著因為「父親」這一角色的缺失所致的「不完整」的人生記憶。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