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校錄《唐宋傳奇集》

唐詩浩如煙海,流傳後世者不知凡幾,蘅塘退士博蒐精掇,編成《唐詩三百首》,即便有人不認同其選取標準,後人仍可由此入唐詩之門,可見一斑而窺全豹。魯迅校編唐宋傳奇,我認為其功勞不讓孫洙。

所謂傳奇,本是唐代裴鉶所作的小説集的書名(内有聶隱娘、昆侖奴等篇),至宋以後,傳奇漸為唐代小説之代稱。宋代小説亦[……]

继续阅读

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我最早知道木心,很可能源於作家鍾阿城的一句引述,比陳丹青「鼓吹」他的老師還要早——「先是有文藝,後來有了文藝腔,後來文藝沒有了,只剩下腔,再後來腔也沒有了文藝是早就沒有了。」

我對這段話心有慼慼,但也好奇,究竟是誰講話這麽大口氣,把1979年后的文藝圈一竿子打了。

《文學回憶錄》我剛讀了[……]

继续阅读

[日] 中島 敦《山月記》,代珂編譯

《山月記(さんげつき)》之於大多數日本人,就好比朱自清的《背影》之於大多數中國人,凡上過學的,總歸看過那個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無論喜不喜歡那篇課文。

《山月記》發表在1942年,戰後不久就被選爲國民教材,歷昭和、平成直至令和,與無數日本高中生打過交道。

中國語文教材選《背影》或[……]

继续阅读

朱自清《歐遊襍記》

1931年8月,朱自清赴倫敦進修英國文學和語言學,後遍訪歐陸,次年7月方返。回國后,把見聞發陸續發表在《中學生》雜誌上,後集結成書,便有了《歐遊襍記》和《倫敦遊記》。

這趟壯遊從威尼斯(Venice)開始寫起,經過佛羅倫斯(Florence,今大陸譯為「佛羅倫薩」)、羅馬(Rome)、滂卑故城[……]

继续阅读

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十年浩劫之后,政治氣氛相對寬鬆,思想的禁錮也稍放開。小心的試探后,人們開始貪婪地享用語錄與樣板戲之外的各種精神食量,拼命補償錯過的光陰。那是新中國文學的黃金時代。

但創痛畢竟太深,作家們齊齊用文字舔舐傷口,控訴罪惡,反思國家民族之前途。雖然鄧總設計師評價說「哭哭啼啼,沒有出息」,但「傷痕文學」終究[……]

继续阅读

董橋《這一代的事》

動筆之前,照例在網上搜索了一番。所好奇的作者生平事蹟,資料很少;對他文字的評價與爭議倒是意外地多,紛紛擾擾。

以我能看到的資料,爭論始於散文家柳蘇寫的《你一定要讀董橋》,這篇發表在1989年《讀書》上的文章以「書卷氣」、「文字優美」譽之;之後作家陳子善甚至編了一本《你一定要看董橋》,輯錄眾學者對董[……]

继续阅读

譚正璧《文言尺牘入門》

初中時學校開過一學期的文言書信入門課,由一位頭髮灰白的戴眼鏡的老先生講授。自己愚魯,當時就沒學好,時至今日,老師所教的早已璧還。

我早先認為文言書信最麻煩的是那些客套話。敬語因人因事因時而異,不可混用,更何況那些客套話還喜歡用「生僻字」;即便都記住了,應置之於信中何處,也頗讓人撓頭。

後來偶爾在[……]

继续阅读

[英] 喬治·奧威爾《1984》

很難描摹讀這本書時的心情。

這感覺既像做醜事被抓住時的羞恥,又如同心之所欲者剛好被人奉上時的滿足與痛快,抑或是無法從著火的房間逃脫時的絕望與恐懼。或許當今世上只有中國人,才有可能讀出這種切膚的感受——別的人,有的尚在矇昧中,大多數已經脫離苦海,而我們,正躑躅於半夢半醒間。

但我必須要說,以上但強[……]

继续阅读

[法] 福樓拜《庸見詞典》

這是一本未竟之書——甚至可能還不算一本書。在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去世30多年後,書稿被發現並整理出版。不過很難說清作者是打算單獨出版,抑或這只是另一本未竟之書(Bouvard et Pécuchet)的附錄。

有人在福樓拜與友人的通信中發現,福生曾對這本[……]

继续阅读

魯迅《朝花夕拾》

這是一篇「插隊」的劄記。還有幾本書在它之前讀完,比如後人編輯的一本梁任公的文集《憂國與愛國》、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及《古詩十九首釋》(此經後人編輯,原作為《九首釋》)。那幾本書讀來是醍醐灌頂、如沐春風,但正因為內容太豐富,且頗有我所未見的新觀點,寫起劄記來就犯了難,「具載則文繁,略之則義闕」。為了不[……]

继续阅读